机构编制总量控制下动态管理的初步探索和研究

发布日期: 2013-08-22          

  机构编制的科学管理,是新形势下机构编制部门围绕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解决机构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重审批、轻服务现象,破解编制资源有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增长矛盾的有效途径。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原则,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实名制管理措施,做到控制总量管住编制、优化结构管好编制、动态调整管活编制,是机构编制部门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不断提升机构编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针对我市机构编制综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深入相关部门和单位调研的实际情况,就控制总量,从严管理,盘活资源,动态调整机构编制,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一、实行机构编制总量控制下动态管理的重要意义?   科学确定机构编制总量,从严控制总量,是新形势下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手段,对于改善单位布局结构,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益,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都有着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合理调整机构编制存量,将机构编制管理重心由静态的审批转移到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动态调整,有利于把有限的编制资源及时充实到涉及民生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和急需编制的关键岗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用好用活编制资源,实现编制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机构编制部门服务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实行总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管住机构编制,进行动态调整的目标是为了管好、管活机构编制,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是加强机构编制科学管理的不可分割又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必须努力找到科学合理的立足点和平衡点,在管住机构编制的基础上实现管好,在追求管好的过程中实现更高层次的管住,做到既控制编制盲目增长,又能满足公共服务发展需要,既减轻财政负担,又能更大程度发挥公共财政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控制总量、从严管理的前提下不至于管得过死,又能有效地盘活资源,围绕大局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机构编制总量控制下动态管理的初步尝试?   为了更好地服务市委、市政府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的发展目标,我们把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积极探索总量内动态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加强向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所需编制倾斜调整作为重点工作目标,以机构编制保障涉及全市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实施作为主要研究探索内容,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积极尝试:?   (一)深入实地调研,准确掌握影响重点项目推进体制机制制约情况?   为准确掌握影响重点项目推进体制机制制约情况,我们深入到市直相关部门及和部分区、县(市)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认真了解各部门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借鉴国内其它地区水生态保护、县域工业园区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的先进做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经过认真比对,科学分析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情况,提出了我市水城建设和所辖县(市)工业园区设置机构和配备编制的总体设想,确保向重点项目建设和关键岗位急需编制部门提供有力的机构编制保障。?   (二)积极开展试点,按需求分步推进为急需编制重点部门进行调整划转?   为研究制订涉及项目提速、惠及民生等确需加强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所需编制的倾斜措施和办法,我们在深入市建委、市水务局、市旅游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实地认真了解编制需求和准确把握机构编制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急需编制的重点部门开展动态调整试点工作,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对确需增加编制的部门和单位,先在本地区、本部门空编内调剂解决,调剂不了的由上级编制部门跨层级、跨部门调剂。我们及时在机构编制网络管理平台上为市旅游局、市文明办和松北区所急需的编制和人员完成了划转调整工作。同时,对试点部门进行跟踪问效,认真总结相关经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按照编制需求的轻重缓急,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合理优化编制结构、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动态调整的总量控制下动态管理办法。?   (三)结合实名制管理,大胆尝试核减部门空余行政编制?   深入研究涉及市政府办公厅和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人员编制的相关文件精神,关注机构编制管理平台实有人员的实时变化,了解和掌握市政府办公厅中机关事务管理局使用行政编制人员减员的实际情况,按照原定“退一收一,走一减一”的原则,及时向业务处室提出相关建议,收回市政府办公厅中机关局所使用的6名行政编制并相应核增事业编制,做到有增有减,做好“加减法”,为充分发挥机构编制使用效益积极盘活编制存量。?   三、机构编制总量控制下动态管理的措施研究?   通过采取上述调研、试点等工作措施,对总量控制下编制动态调整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及时积累和总结了相关工作经验,结合全市工作实际,为探索形成具有指导性实施意见的动态管理办法进行了深入思考,现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一)加大机构编制综合统计分析力度,为推进总量控制下动态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在认真做好机构编制年度统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全市机构编制底数,加大统计分析工作力度,充分利用“数字编制”导向推进工作开展,通过分类统计、专项统计等不同方式,及时准确地发现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为严格规范机构编制管理提供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参考依据和建议。另一方面为盘活编制资源,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合理优化编制结构,根据单位职能任务的变化、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所需编制的倾斜按需求分步进行动态调整提供切合实际的科学依据。?   (二)坚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原则,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管好、管住机构编制,提升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的切实需要,是机构编制部门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工作透明度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以建立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为切入点,实行机构编制联动管理。建立以编制、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为管理主体的运转高效、管理规范、方便公开的现代化联动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与各联动管理部门实现机构编制基础数据的互通共享,使联动管理部门能够同步审阅权限范围内所需数据,即时了解全市各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情况。?   二是以开发机构编制网络平台为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能否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仅仅依靠制度的约束还远远不够,因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工作流程的优化、服务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只有实现了管理手段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到电子政务的转变,才能大大提高信息利用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率。目前,全市7293个机关、事业单位229940名人员信息数据依托机构编制管理平台,已实现省、市、县(区)三级联网的机构编制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进一步提升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水平。?   以上措施,一方面为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职数,杜绝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和机构编制体外循环等现象起到了有效的监督制约作用,对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提高总量控制的有效性,能够切实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龙头和关口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干部任用、公务员考录、财政统发、社保办理等方面工作提供优质高效和方便快捷的服务,能够进一步提升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三)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建设,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我们从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利于实施市委新战略新跨越、有利于向重点项目和民生重点领域倾斜出发,强化编制使用核准的控制和调剂作用,变事后备案为事前把关,严格把好编制总量控制、编制结构控制、编制预留控制、消化超编人员控制“四个关口”。一是制定考试招聘工作人员编制使用核准制度,明确核准工作内部职责分工和运转流程,建立考试招聘工作人员使用编制内部联审机制。二是加强与组织、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在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大力推行选调工作人员使用编制核准制度,就空编情况、编制结构等内容严格审核用人单位提出的用编申请。三是针对全市编制外用人不断增加、管理不够统一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和财政供养人员管理体外循环、编外人员编内使用等问题,形成严格控制和规范编制外用人的意见,明确提出严格限制编制外用人、严格审批编制外用人程序、认真清理编制外用人、严肃编制外用人纪律等具体措施要求。四是制定机构编制管理平台落编减员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落编减员工作流程,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办理落编减员手续。?   (四)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动态调整的灵活机制?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注重科学地找准严格控制、规范管理与科学配置执政资源之间的平衡点,避免出现管控过死,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坚持向深化改革要编制、向科学管理要编制、向提高效率要编制,盘活存量,激活现量,动态调整机构编制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编制资源使用效益。针对地区间、行业间和相同规模事业单位间总量不平衡、结构不完全合理等实际情况,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我们将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实行差别化管理,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的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机构编制标准,合理控制总量,着力优化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既有效保障事业单位增长需要,又能及时裁减不适应需要的事业编制,保证事业编制总量控制的顺利实施。同时,认真做好“加减法”,把加强向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所需编制倾斜调整作为重点工作目标,积极探索总量内动态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积极作用。?   总量控制下的动态调整新机制和新措施,是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目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我们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方式,继续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扩大试点范围,认真总结动态调整经验,抓住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机,适时推出机构编制总量控制下动态调整的新办法,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积极作用,为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做出更大贡献。?